防止“背调”变“滥调”

“因为背调结果显示‘黄灯’,我们无法进行下一步了。”不久前,应聘某食品公司的罗女士,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这则不予录用通知。经过反复沟通,罗女士才得知自己被背调公司标为“黄灯”的原因——“有过诉讼记录”。

罗女士的入职之路戛然而止,这引发了一些网友对“过度背调”的讨论。近年来,求职者因过度背调而错失工作的案例时有发生。这种越界行为不仅侵犯劳动者权益,更在就业市场埋下信任缺失的隐患。

在劳动关系日趋复杂、人才流动加快、企业用工风险上升的背景下,背调作为企业招聘中筛选人才、规避风险的手段,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。但要看到,背调商业化之后,调查范围也扩大化了。时至今日,只需付费给专业的背调公司,就可“坐等报告”。

事实上,入职背调不是一张可以无限延伸边界的表格,必须守住法律边界与公德边界,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合理开展,调查的程序、渠道、范围要合法合规,并且遵循私权侵入最小化、必要性和非歧视原则。如果背调被滥用成“隐形歧视”的工具,那么看似“理性”的招聘,实则在加剧不平等。

规范背调,不只是对劳动者的保护,也是对社会公平的守护。相关公司开展背调业务应遵守“知情——同意”原则,向求职者告知背调的具体内容及调查结果的使用方式,即只实录和转述,不进行抽象概括,只作事实描述,不做道德评价。此外,求职者有权对不实信息提出异议,并要求企业删除无关数据;当因不当背调被拒录时,应有便捷的维权渠道。

其实,背调最需要评价的是职位适配性,以便“找到合适的员工”。至于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,能省则省。对于企业来说,尊重求职者,也是尊重自己。(中国经济网年巍)